來源 | 中信建投證券研究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要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拿出抓鐵有痕的勁頭,如期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標?!?/span>
在“碳達峰·碳中和”日益成為全球新的政治認同和國際政治經濟利益博弈手段的情況下,中國提出的“30·60”目標將對全球政治經濟格局帶來深刻的變化。中信建投證券研究部重磅推出“碳達峰、碳中和”二十大趨勢研判:
研判一:未來40年中國的能源、產業、消費和區域結構將發生重大的調整
研判二:碳交易和碳市場的發展
研判三:減少建筑物碳排,打造綠色建筑
研判四:長期儲能規模的爆發依賴于高比例可再生能源電力風電、光伏的應用
研判五:硅鐵:碳中和背景下下一個受益品種
研判六:運輸領域電氣化,產業鏈深度變革
研判七:低排放的工程機械
研判八:工業加速節能減排
研判九:碳中和帶來海纜需求持續增長
研判十:光伏技術迭代加速,推薦電池設備、HJT電池組件、硅料與大尺寸硅片龍頭
研判十一:新能源車推動交通領域減排
研判十二:風電效率提升推動經濟性改善
研判十三:核電設備細分賽道涌現新的活力
研判十四:嚴控電解鋁產能總量,水電鋁和再生鋁受益
研判十五:高能耗行業新一輪高質量供給側改革
研判十六:碳中和帶來低碳新材料長期發展機遇
研判十七:煤化工企業開啟高效化、低碳化進程
研判十八:電力行業脫碳將是碳達峰碳中和的勝負手,關注零碳電力
研判十九:CCS+森林碳匯將最終實現碳中和
研判二十:脫碳對海運首當其沖,利多LNG板塊
研判一、未來40年中國的能源、產業、消費和區域結構將發生重大的調整
(1)能源結構方面,為實現“碳中和”,光伏、風能等清潔能源在能源中的比重將大幅提升,預計整體比重將從目前的10%以內提升至70%以上,平均每年提升1.5至1.6個百分點的比重。
(2)產業結構方面,將從碳排放和碳吸收兩個方面產生影響。從碳排放看,能源的制造業屬性凸顯,新能源產業鏈比重上升;清潔設備及環保產業需求長期向好,產業比重上升;新能源汽車行業替代傳統汽車行業。從碳吸收看,森林相關產業比重將進一步提高。
(3)消費結構方面,新能源汽車、智能家居消費普及。
(4)區域方面,能源中心將由中部地區(山西、陜西、內蒙古)向東部沿海和西部地區擴散,西部將成為重要的能源中心。
從我國的能源結構和產業結構來看,發展新能源是降低碳排放的第一驅動力。但是我們應該看到,在一個長期戰略的影響下,其經濟結構調整的路徑并不是線性的。在環保力度增強的情況下,去除周期行業中的過剩產能是一個現階段可行的選擇。隨著供給的收縮,價格抬升,行業內部具有優質產能的標的將受益。另一方面,現有比較成熟的降低周期行業能耗及排放的環保企業也將受益。
研判二、碳交易和碳市場的發展
“十三五”期間,國內碳市場建設發展較快。2016年國務院發布的《“十三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中明確建設和運行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主要措施有三點:1.建立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制度;2.啟動運行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3.強化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基礎支撐能力。
目前,國內碳交易的形式主要是配額交易,政府對相關的產業或企業規定對應的排放量,企業可以根據自身狀況,出售或者購入排放權,整體來看,我國碳交易市場建設并不完善,和西方歐美國家相比尚存在比較明顯的差距,相關制度有待進一步完善:
統一配額分配方式等標準體系。目前,各試點配額分配的總量比較寬松。許多控排單位甚至出現配額過剩的情況,再加上存在配額抵消機制,導致碳交易價格過低。另外,地方配額總量扣除免費分配后的部分,可由地方政府通過拍賣或固定價格出售的方式進行有償分配,有償分配的方式和標準由地方確定。因此,配額總量分配的地區偏向性會導致各地區配額有償分配成本存在差異。在全國碳市場的建設過程中,有必要限制有償分配的方式和標準,統一采取拍賣進行有償分配。同時,各地配額拍賣向外地企業開放能統一不同地區企業獲得配額的實際成本。
增強碳交易市場的透明度。我國碳交易市場的信息不透明,企業不愿意公開碳排放、碳配額總量、配額方案以及交易數據等信息,導致各企業信息獲取不及時,不能作出有效的交易決策。不透明的碳交易市場信息,使交易雙方不能確定公平合理的市場定價,大大增加了交易成本,降低了交易效率,導致中國的碳交易市場缺乏流動性,市場發展緩慢。我國需要進一步提高信息透明度,除了在各試點范圍內公布碳交易計劃、管理措施等政策工具的實施外,還應向社會公開企業排放控制的關鍵數據、配額總量和配額分配情況。獲得充足、可靠的信息,確保企業有效參與碳市場交易,提高碳交易市場的交易效率。
進一步發展碳期貨等金融衍生品。碳排放交易市場正在向金融市場的方向發展。從歐盟的經驗來看,碳市場初期以現貨產品為主,之后向碳期貨產品發展。碳期貨可以長期持續地給予投資者穩定的價格預期,標準化的期貨產品也可以降低法律風險,及時發送市場信號。建立碳排放權交易期貨市場,一方面有利于投資者預判交易價格,從而提高交易市場活力;另一方面能夠促進我國形成獨立自主的碳排放權交易價格機制,爭取碳排放權交易定價權,增強國際競爭力。
研判三、減少建筑物碳排,打造綠色建筑
2018年全國建筑全過程碳排放總量為49.3億噸CO2,占全國碳排放的比重為51.3%。全過程能耗總量為21.47億噸,占全國能源消費總量比重為46.5%。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在現有行業趨勢下我國的建筑能耗還將持續增高,阻礙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的實現。推行綠色低碳建筑將是建筑行業節能減排工作的重點之一。
綠色建筑比例不斷提高,未來將成為行業主流。綠色建筑定義為在全壽命期內,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高效的使用空間,最大限度地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質量建筑。綠色建筑旨在減少建筑物能耗,緩解能源危機,在為人們提供舒適、環保的工作或居住環境的同時,減少城市發展對生態的負面影響,諸如二氧化碳排放和城市熱島效應。我國于2006年開發了自己的國家綠色建筑評價標準,即三星標準(TSP)。截至2018年底,全國獲得綠色建筑評價標識的項目累計達到1.3萬個,建筑面積超過14億平方米,全國城鎮累計建設綠色建筑面積超過32億平方米,2018年當年綠色建筑占城鎮新建民用建筑比例達到56%。
根據最新發布的《綠色建筑創建行動方案》中提出的目標,到2022年,當年城鎮新建建筑中綠色建筑面積占比達到70%。預計到2030年,綠色建筑面積將占到新建面積的90%以上,有效支持建筑行業節能減排,助力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的實現。
研判四、長期儲能規模的爆發依賴于高比例可再生能源電力風電、光伏的應用
未來儲能行業前景樂觀。短期,儲能規模的增長和儲能助力可再生能源消納、儲能參與輔助服務等內容相關。國家電網表示,未來5年,國家電網公司將年均投入超過700億美元,推動電網向能源互聯網升級,促進能源清潔低碳轉型,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同樣在2021年初,青海省對“新能源+儲能” 、“水電+新能源 + 儲能”項目中自發自儲設施所發售的省內電網電量,給予每千瓦時0.10元運營補貼,同時,經該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認定使用本省產儲能電池60%以上的項目,在上述補貼基礎上,再增加每千瓦時0.05元補貼。
援引中關村儲能聯盟的研究結果,保守場景(年復合增長率55%左右)、理想場景(年復合增長率有望超過65%)下,電化學儲能裝機規模(基本假設為電化學儲能是儲能規模提升的主體)分別約為15GW以上和接近24GW。中長期,我國長期儲能規模的爆發必然依賴于高比例可再生能源電力風電、光伏的應用,所以風光的實際規模變化情況就是儲能規模估計的關鍵點。彭博估計,到2050年,全球儲能累計裝機規模將達1600GW以上(并未假設凈零,所以碳排放的嚴格限制事實上可以推高此估計)。
在儲能電池應用上,建議關注電池龍頭企業寧德時代、比亞迪、億緯鋰能等。在可再生能源與儲能協同上,建議關注陽光電源。在儲能與氫產業鏈結合上,建議關注氫能和燃料電池龍頭億華通。
研判五、硅鐵:碳中和背景下下一個受益品種
內蒙古十三五的能耗雙控效果更差,并且硅鐵在鋼鐵種成本占比更高,因此我們認為相較于山東省控制焦炭產量而言,內蒙控制硅鐵產量會更為嚴格。相關政策一旦得到嚴格執行,硅鐵的價格彈性更甚于焦炭,一旦硅鐵產量下降,剛性的下游需求會成為價格上漲的有力支撐。并且硅鐵的生產成本相對固定,價格上漲必然加大利潤空間。
兩大硅鐵龍頭生產企業均位于內蒙古產區,鄂爾多斯年產能有160萬噸,君正年產能30萬噸,剩余產量由其他小廠貢獻。鄂爾多斯單家企業的產能占全國產能的30%。鄂爾多斯目前共有100多臺礦熱爐,分布在青海和內蒙地區。內蒙地區約有60臺,產能120萬噸;青海地區約30多臺,產能40萬噸。其中25000kVA以下占比25%。
綜合來看,我們認為本次硅鐵的漲價至少是2000元以上的量級,向上的彈性極高。從被劃入落后產能的量級來看,內蒙地區硅鐵在產產能低于25000kVA礦熱爐占據70%左右,內蒙古產量又占到了全國的37%,相當于25%以上的在產產能被劃入了落后產能,占比極高。
從成本推升邏輯來看,被劃分為限制類的硅鐵企業,每噸成本會上升800元;被劃分為淘汰類的,每噸成本則會上升2400元,價格漲幅也在2400元以上才能消化本次的電力提價影響。從下游接受程度來看,硅鐵的主要下游是鋼材冶煉。單噸鋼鐵消耗硅鐵4kg左右,現價成本在30元左右,即使硅鐵價格翻倍,下游的接受度也會很高。
鄂爾多斯:硅鐵龍頭彈性充足,氯堿化工擴產,順周期受益者。
公司硅鐵產量160萬噸左右,占到了全國產量的30%以上,是毫無疑問的硅鐵龍頭。同時,公司擁有煤炭和自備電廠,電力成本0.25元,具有極大的成本優勢并且不受電力調配影響,硅鐵漲價2000元單噸的毛利就能翻兩倍彈性極大。另外,公司2020年PVC二期逐步投產,有效產能從40萬噸增加到80萬噸,逐步滿產過程中也貢獻了極大的業績增量。而羊絨服裝業務也有望隨著疫情好轉逐步恢復外銷份額。公司三大主營業務都具有明顯的順周期特性,硅鐵的價格彈性和PVC的產量彈性貢獻了較大的業績增量。
研判六、運輸領域電氣化,產業鏈深度變革
電動車市場化將代替政策成為新的驅動力。隨著純電動乘用車的市場化以及成本下降, 2020年電動車銷量增速開始回升。迎來市場化驅動為主時代,電動車車型更豐富,其中高端智能化車型消費者價格敏感度較低,而低端車型則在滿足日常需求后把價格做到很低,如五菱宏光mini僅售2.88萬元起,續航也能達到170km,價格因素已不再制約電動車的發展。
純電動重型卡車滲透率低于1%,發展空間巨大。重型卡車單次行駛里程高、載重量大等屬性使得其對電池的續航里程、充電時間、工作溫度等性能參數要求嚴苛,因此純電動重型貨車滲透率也一直低于1%。
純電動重卡優勢眾多,成諸多廠商研發重點。純電重卡污染小、運行成本比傳統重卡低50%以上,許多廠商已對純電重卡有了詳細的發展計劃,寧德時代已經與戴姆勒、一汽解放簽訂合同,助力純電重卡發展。重點推薦先導智能、杭可科技、贏合科技等。
研判七、低排放的工程機械
目前,工程機械廠家開始把節能減排的探索放在元件級技術(發動機電子控制技術、新型電子插裝結構多路閥、機械-液壓無級變速器)、系統級技術(新型傳動形式、DCC直驅液壓技術)、新能源工程機械(新能源技術、混合動力技術)并且取得了良好的節能效果,實現了環保目標。
工程機械龍頭企業在電動化領域研發實力更強,布局更早,將引領行業進步與變化,重點推薦三一重工、中聯重科、徐工機械。
研判八、工業加速節能減排
在碳達峰的背景下,我國工業將加快節能減排改造。從具體措施來看,我國工業節能減排主要通過傳統工業領域系統改造、高耗能通用設備改造、余熱余壓高效回收利用、碳封存與捕捉等措施來實現節能減排。
工業余熱利用有望快速發展,帶動相關設備投資。目前工業余熱回收的路徑主要有熱交換、熱工轉換、熱泵等。熱交換是不改變熱能,直接進行熱量傳遞,投入成本低,應用廣泛;熱工轉換是將熱能轉換為動力輸出,多用于中溫余熱的收集;熱泵可將熱能直接用于供熱等,主要用于低溫余熱收集。工業余熱利用對應的設備有各種換熱器、蒸汽發電系統、熱泵等。
作為主要碳排放源的工業領域,將迎來長期的節能減排升級改造,建議關注杭鍋股份、陜鼓動力、雙良節能、開山股份等。
研判九、碳中和帶來海纜需求持續增長
在“3060”目標背景下,我們建議重點關注海上風電產業鏈。海上風電產業鏈主要包括如下環節:上游配件及材料,主要包括葉片、塔筒、軸承、齒輪箱、電控系統等;中游風電主機、海底電纜及海上風電施工;下游海上風電運營。中天科技與亨通光電業務范圍涵蓋海纜生產、風機吊裝及海纜敷設等。從成本構成來看,風機及塔筒、建設安裝費用、海纜費用(站內海纜+送出海纜)、相關電氣設備(升壓、換流)、其他費用(海地使用費、利息等)成本占比分別約為45%、35%、8%、5%、7%。
“十四五”期間新增海上風電裝機容量測算:浙江、江蘇兩省對“十四五”期間裝機量已有明確規劃,預計新增裝機分別為5GW、12GW;對于廣東、廣西、福建、山東提出了更遠期規劃的省份,我們按建設進度平均推進測算“十四五”期間裝機量,預計新增裝機分別為8GW、8GW、3GW、5GW;上述省份裝機量合計約41GW,如果加上遼寧、上海等有規劃但未給出具體裝機量的省市,我們預計“十四五”期間中國將新增海上裝機容量超過45GW,平均到5年,則年均9GW??紤]到中國2020年新增海上風電裝機容量約3.06GW,這意味著未來市場空間廣闊。
而從海上風電施工周期來看,這部分新增裝機大概率會在2020-2023年之間開工。我們建議重點關注海上風電產業鏈,尤其是可以提供海底光電復合纜、高壓電纜的公司。
研判十、光伏技術迭代加速,推薦電池設備、HJT電池組件、硅料與大尺寸硅片龍頭
“十四五”期間中國年均光伏裝機容量將達到70-90GW的規模,海外裝機隨組件價格下降會穩步提升。投資邏輯:(1)抓技術升級。從關鍵程度看,電池>硅片>硅料>組件。電池環節P型轉N型是必然趨勢,異質結最具量產可能性。硅片210/182大尺寸趨勢明確。硅料西門子法是主流,流化床仍需跟蹤;(2)抓供需。從供需緊張度看,硅料最緊,其次硅片。電池、組件格局相對分散。電池設備龍頭、HJT電池組件龍頭、硅料龍頭、大尺寸硅片龍頭具備很好的投資價值。
展望未來,我們認為光伏行業最值得期待的變革在于電池環節將由P型電池轉向N型電池,其中異質結電池以其效率高、降本潛力大,最有潛力成為光伏行業下一個大風口。我們預計2021年行業降本仍將持續,產業推進勢頭將會更加強勁。
未來1-2年內,在同樣的硅片尺寸條件下,異質結的單瓦成本會不斷逼近PERC電池,當兩種電池的價差、成本差縮小到一定程度,異質結電池市場需求將被充分激活,形成不可逆趨勢。
研判十一、新能源車推動交通領域減排
2020年,全國新能源汽車整體銷量為136.7萬輛,在整體汽車銷量中的滲透率為5.4%。我們預計,2021年全國新能源汽車銷量有望達到193萬輛,同比增長41%,同時動力電池裝機容量預計為94.10GWh,相比于2020年提升50%。另外,根據《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2.0》,2025、2030、2035年我國的新能源汽車在整體汽車銷量中的滲透率規劃將分別達到20%、40%、50%,同時我們假設國內汽車整體銷量未來幾年維持2-3%的增速,那么2030、2035年全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將分別達到1323.4萬輛、1826.4萬輛。
在下游新能源汽車持續快速放量的背景下,動力電池環節也將迎來快速增長。并且隨著制作工藝技術的不斷進步,電池能量密度以及單車帶電量有望不斷提升,從而推動動力電池裝機量實現更快速的增長。
投資邏輯:(1)抓龍頭。電池龍頭和中游材料龍頭具備更強的議價能力和盈利能力;(2)抓海外市場。電池和材料企業在海外供應鏈中的價格比國內更有優勢,同時海外頭部電池企業放量顯著;(3)抓業務拓展。部分電池及材料企業,兼顧動力與消費領域,還有部分企業拓展到48V系統領域,持續增長能力強勁。電池、隔膜、正極、負極、前驅體、電解液龍頭、結構件龍頭具備很好的投資價值。
推薦:億緯鋰能、寧德時代、恩捷股份、星源材質、璞泰來、中科電氣、正極龍頭、格林美、南都電源、天賜材料、新宙邦、科達利、湘潭電化、德方納米、華友鈷業、欣旺達、孚能科技。
研判十二、風電效率提升推動經濟性改善
根據“十四五”規劃,我國“十四五”期間規劃風電裝機2.9億千瓦,以此推算每年新增風電裝機量超0.5億千瓦。
風電產業鏈:風電行業產業鏈主要包括原材料企業、零部件制造商、風電整機制造商、風電運營商四大環節。
國內風電整機市場(含原材料及零部件)規模超千億,行業集中度高。從風電場資本開支構成來看,國內風電整機市場(含原材料及零部件)規模超千億元。風電場資本開支由風電整機、系統平衡(電氣基礎設施、組裝和安裝)以及財務費用(保險、建筑融資等)組成,其中陸地風電場資本開支中風電整機投入占比約65-70%,以此推算,國內風電整機市場(含原材料及零部件)規模超千億元。重點推薦風電整機龍頭金風科技。
研判十三、核電設備細分賽道涌現新的活力
核能發電在總發電量中占比逐年提升,裝機量持續多年增長。2011-2020年,核電裝機容量由1257.21萬千瓦增長至5102.8萬千瓦,復合增速達到16.84%。
核電設備整體競爭格局較為穩定,細分領域市場涌現新的活力。整體來看,核電設備市場處于寡頭壟斷市場,東方電氣、哈爾濱電氣是市場的主要參與者,其中核島設備領域以東方電氣等技術和實力為國內最強,常規島設備領域三大動力集團平分秋色。從細分領域來看,閥門、安全殼、主泵泵殼、控制棒驅動機構等細分領域中近年來開始涌現出江蘇神通、應流股份等具有活力的民營公司。
研判十四、嚴控電解鋁產能總量,水電鋁和再生鋁受益
電解鋁具有高耗能屬性,生產一噸電解鋁耗電13500度,中國發電主要為火力發電,對應單噸電解鋁產生碳排放量為11.2噸;水電鋁項目采用水利發電的清潔能源,可實現“零碳排放”;再生鋁由于利用廢鋁進行冶煉,單噸電解鋁碳排放為0.23噸;有色金屬工業協會將推動實現以電解鋁行業為重點的“碳中和”,嚴控電解鋁產能總量,水電鋁和再生鋁相關標的有望受益。
水電鋁:建議關注有水電鋁產能的相關標的,建議關注中國宏橋,已建成水電鋁產能33萬噸,在建170萬噸水電鋁產能,根據Wind一致預期,預計2021-2023年公司歸母凈利分別為144、158和189億元,對應PE分別為6.2、5.7和4.7倍;
再生鋁:看好再生鋁行業,看好產能擴張較快的標的,建議關注順博合金(現有產能41,在建產能25)、明泰鋁業(現有產能30,在建產能38)、四通新材(現有產能43萬噸)、永茂泰(現有產能22.5萬噸)和宏創控股(現有產能10萬噸,在建產能10萬噸)。
研判十五、高能耗行業新一輪高質量供給側改革
碳中和背景下,相關高能耗子行業或將受到重點限制,或將在未來數年內相繼觸及產能“天花板”。利好行業存量產能、行業內的高效低耗優質企業以及低碳相關材料生產企業有望持續受益。
根據計算結果,單位GDP碳排放居于前列的基礎化工產品分別是煤制乙二醇、煤制甲醇、合成氨、工業硅、電石、燒堿、黃磷、MTO、純堿。集中在低附加值的大宗化工品,基本上與電耗高/電力成本占比高的產品相吻合。同時,也與內蒙古給出的禁止新建產能的化工品清單基本吻合。
我們認為伴隨各省市地區碳中和相關政策的逐步落地,有望為傳統子行業帶來長達十年以上的行業剛性供給制約,此類產品全國產能很可能在達到峰值后開始穩定或下降。
具體子行業方面,結合前文對各產品的能耗和碳排放總結,我們篩選出可能受到碳中和較大影響、行業基本面又向好的子行業,主要包括氯堿、純堿、工業硅等。氯堿:電石或將成受碳中和影響最大品種;內需旺盛增長,高景氣有望維持;純堿:低附加值高碳排;供需持續趨緊,價格筑底反彈,中樞有望較高水平;工業硅:電耗極高,火電擴產剛性受限;下游光伏快速發展拉動需求。
推薦新疆天業、合盛硅業、中泰化學、三友化工等。
研判十六、碳中和帶來低碳新材料長期發展機遇
光電和風電是清潔能源首選,未來仍大有可為,上游相關材料迎長期發展機會;“降能耗”為另一方向,相關細分新材料機會或將迎需求旺盛增長。
(1)生物基新材料:高價值單品頻出,行業發展方興未艾。標的方面,推薦關注味精及飼料用氨基酸龍頭梅花生物、PLA國內先驅金丹科技、生物基長鏈二元酸及生物基聚酰胺龍頭凱賽生物等。
(2)降耗減排材料:關注聚氨酯保溫材料的“節流”作用。重點推薦規模、技術、成本都全球領先的聚氨酯龍頭萬華化學。
(3)新能源產業鏈:光風新能源大發展,關注對應的上游材料龍頭?;ゎI域,長期受益于該趨勢的主要是光風新能源上游材料,光伏上游材料領域,推薦eva光伏材料龍頭聯泓新科、以及工業硅龍頭合盛硅業、風電上游材料領域,推薦風電葉片材料-玻纖龍頭中國巨石、EVA膠膜-福斯特;關注風電復合材料龍頭-雙一科技。
研判十七、煤化工企業開啟高效化、低碳化進程
1、優質煤化工企業可以通過多種其他方式調節合成氣碳氫比例,降低變換環節的碳消耗:以寶豐能源為例,早于數年前,公司已開始規劃并隨后建設太陽能電解水制氫儲能及綜合應用示范項目,即“綠氫”項目。綠色制氫項目雖然成本高于合成氣制氫,但對于降低碳排放有重要意義:寶豐能源煤氣化初級產品幾乎全部為甲醇,其碳氫比為1:4(按原子量計算),而合成氣的碳氫比僅為約1:2,若通過綠氫項目制取額外所需的氫氣,便將大幅降低煤化工變換環節的碳消耗。
2、優質煤化工企業效益遠遠優于行業一般水平,在獲取新建能源指標和潛在的碳排放權交易方面都有優勢:對于煤炭資源豐富、其他工業不甚發達的多個地區而言,即使在碳中和相關政策不能新建傳統煤化工項目,也仍然需要通過煤炭轉換實現經濟增長,這時,將稀缺的煤化工指標給予優質的新型煤化工企業就是不二之選,就如同寶豐能源落地內蒙的400萬噸煤制烯烴項目。此外,未來如果碳排放交易在全國范圍內推行,效益好的煤化工企業也可通過碳交易的方式獲取進一步產能擴張的權利。
3、優質企業有更好的氣化工藝,碳轉換率更高、煤炭單耗更低,無形之中都降低碳排放:先進的氣流床煤氣化工藝,不但對原料煤品質要求更低,碳轉換效率也更高。以華魯恒升為參考,其制造單位合成氣消耗煤565kg,遠低于固定床工藝690-690kg的消耗。另以寶豐能源為參考,據公開披露資料,公司CTO路線煤醇比1.5、甲醇單耗2.89,這些都提供了潛在的碳排放降低。另外,更加改良的甲醇洗環節工藝也將有效降低煤化工生產工藝中產生的碳排放。
在這一條主線上,我們建議重點關注雖處于傳統行業,但持續引領行業高效化、低碳化進程的領跑企業。重點推薦老牌煤化工白馬華魯恒升(煤化工工藝深度挖潛技改、成本優勢極強,柔性生產使得副產物充分利用、最大限度降低碳排放),以及新型煤化工龍頭寶豐能源(擁有稀缺煤化工新建項目指標,成本優勢極強、效益突出,通過建設綠氫項目調節合成氣比例降低碳排放)。
研判十八、電力行業脫碳將是碳達峰碳中和的勝負手,關注零碳電力
目前我國電力行業碳排放量居于各行業之首,當前我國碳減排最迫切的需求在于通過清潔能源發電替代燃煤發電。依據我國電力供需平衡模型,我們預計2030年前后我國燃煤發電裝機有望達峰,峰值為12.9億千瓦,此后裝機規模及利用小時均逐步下降;2060年風電及光伏裝機占總裝機比重有望超過70%。由于風光裝機占比提升對電網穩定運行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們判斷未來電力輔助服務市場及儲能裝置均有進一步提升空間。根據我們的2060年日度電力負荷平衡模型測算, 2060年儲能裝機有望占發電側總裝機的19.9%,成為電力系統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我們預計隨著電氣化率提升至70%的水平,未來主要的終端用能將會以電力為主,這也是為什么我們認為電力行業脫碳是碳中和能否實現的關鍵。零碳電力中,光伏和風電當然是絕對的主力,同時水電、核電等零碳電力也會成為非化石能源重要的組成部分。建議大家重點關注新能源運營企業福能股份、龍源電力(H),水電龍頭長江電力,核電裝機有確定性成長的中國核電和中國廣核。
研判十九、CCS+森林碳匯將最終實現碳中和
綜合來看,結合BP、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國網能源研究院及能源轉型委員會等權威機構的預測,我們認為中國工業、建筑和交通部門最終實現脫碳在經濟及技術上是完全可行的。依托我國在風電、光伏、核電等清潔能源發電產業鏈上的優勢,我國清潔能源裝機有望快速提升,有效降低電力行業的碳排放總量。此外,即便考慮保障電力供應所需的調峰機組和儲能設施的成本后,得益于未來新能源裝機成本的快速下降和儲能裝置規?;瘞淼慕当拘?,以新能源電力為主的電力系統有望在2030年代中期就完全可以與基于化石燃料的系統相競爭,因此我國電力行業的長期邊際減排成本將為零甚至為負值。
與此同時,得益于廉價的可再生能源電力的供應,其他行業的生產流程也將加速電氣化,降低對于化石能源的依賴。最終剩余的難以避免的少量二氧化碳排放將通過CCS及森林碳匯予以最終抵消。根據我們模型測算,預期2060年我國二氧化碳排放量約為13.8億噸,前述我們估算未來我國年化森林碳匯為9.75億噸,則屆時我們僅需要4.05億噸的碳捕捉+碳封存的產能即可實現碳中和。
進一步分析來看,對于難脫碳領域的二氧化碳脫除有可能導致其中間產品價格提升很大。盡管其對GDP總量或消費者生活水平影響相對有限,但其仍有可能對具體企業經營造成一定不利影響。例如,鋼鐵生產脫碳可能會使每噸鋼鐵的成本增加 20%,但對于完全使用零碳鋼鐵的汽車而言,制造成本增量將不超過目前普通汽車價格的1%。未來我國有望通過逐步建立國內碳定價體系并建立各國碳價的互聯機制,合理平衡脫碳成本及森林碳匯、CCER等機制的價格體系,避免相關企業在脫碳進程中在國際競爭力上受到削弱。
研判二十、脫碳對海運首當其沖,利多LNG板塊
2019年全球海運貿易量達119億噸,動力煤為10.2億噸,占比8%,原油20億噸,占比17%,成品油10億噸,占比9%,LPG為1億噸,占比1%,LNG為3.56億噸,占比3%。能源貿易合計為45億噸,占比38%。從能源結構轉化趨勢看,動力煤存在下降趨勢,利空干散貨板塊;LNG存在占比提升,利多LNG板塊。
2030年原油在快速脫碳背景下,海運貿易量在達到峰值后會逐漸下滑。動力煤在漸變和快速脫碳背景下也會出現下滑趨勢。LNG的確定性較好,無論在哪種情景下,海運貿易量都出現大幅度上漲。